

近日,在一款综艺节目中,陶喆在接受鲁豫采访时,每次说得好好的,突然就会打岔或者被其他事物所吸引。



图源:某社交平台
节目一经播出,引起网友热议,不少网友调侃陶喆简直就是" ADHD 老人版"。

图源:某社交平台
其实,这种场景并不少见。无论是工作、学习还是生活中,很多人都有这种容易分心走神的状态。因此,看完陶喆的表现后,不少人给自己也下了个诊断:"易被干扰型人格"。那么这种容易分心的状态到底是为什么?是 ADHD 吗?又该如何改善呢?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。
风吹草动就会被打扰,到底为什么?
虽然日常所说的"易被干扰性人格"并非规范的诊断术语,但"容易被环境打扰而分心"确实是现代人普遍经历的日常。而生物基础、人格特质、成长环境和时代特性等因素,共同造成了这样的现实状况。
1
进化塑造的"干扰雷达"
首先,人类的一些生理结构导致自身很容易受到干扰:当物体在你的视觉范围内移动,或是有突如其来的声音时,你的大脑就会被吸引。
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看,人类大脑的注意力分配机制本质上是为生存服务,认知特征则是在漫长的自然选择中逐渐形成的适应性策略:那些能够帮助我们祖先更好地察觉环境威胁、获取生存资源的心理特质,更可能通过基因传递下来。
在原始丛林严苛的生存环境中,人类需要时刻警惕草丛的异响(可能是猎物或天敌)、突然的光影变化(可能是猛兽靠近或是气候骤变)。这种对环境中"突变信号"的优先关注能力,逐渐内化为大脑的默认设置。
尽管在今天的安全环境中,我们受到的干扰大多无关生死,但大脑的古老机制仍在运行。比如当办公室突然响起电话铃声,或是手机屏幕亮起 APP 的推送时,我们依然会将这些误判为"可能影响生存的重要信息",并且对这些刺激保持敏感,进而影响专注状态的维持。
2
人格差异决定抗干扰阈值
大家可能想问:既然生理特质都是相通的,那为什么有人会更容易被环境干扰呢?
首先,个体的人格特质差异显著影响着抗干扰能力的高低。人格心理学中的大五人格理论通过五个核心维度(开放性、尽责性、外向性、宜人性、神经质)描述人格结构,其中"神经质"(Neuroticism)和认知风格维度与注意力稳定性密切相关。
简而言之,高神经质水平的个体往往表现出更强的情绪易感性,对负面信息(如失败的可能性、他人的评价)更为警觉,这会占用大量工作记忆资源,令可用于专注任务的认知容量被压缩。当大脑需要同时处理"当前任务"和"内心焦虑"时,注意力更容易被无关刺激(如突然的声响、同事的交谈)吸引,形成"越担心分心越容易分心"的恶性循环。
另一方面,人的认知风格存在差异。威特金提出的"场依存—场独立"认知风格理论认为,场依存型个体在认知加工时更依赖外部环境的参照线索,他们的注意力容易被周围环境的细节所牵引。而场独立型的人则擅长过滤背景信息,能更专注地聚焦于任务本身。
例如,在开放式办公室中,场依存型的人可能会因同事敲键盘的声音、路过的身影而分心,而场独立型的人则能更快地将注意力拉回手头的工作。这种差异并非"意志力强弱"的问题,而是大脑处理信息方式的区别——就像有人天生对气味更敏感,有人则对光线更在意一样。
3
后天经验重塑专注模式
专注能力并非完全由先天决定,后天的成长环境与行为习惯也深刻塑造着我们的大脑。专注力也像肌肉一样,是可以被训练的。
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或青少年时期,长期处于"注意力频繁被打断"的环境中,大脑就会逐渐适应这种"碎片化"的刺激,形成快速切换注意力的惯性。例如,原本能够安静坐在桌旁看书的孩子,每次都被进来查看情况、送水果、问问题的家长打扰,久而久之就会习惯于这种频繁分心的模式。

图库版权图片,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
相反,如果儿童在成长过程中,能有足够的机会在相对安静、稳定的环境中深度投入某项活动(如阅读或者搭积木等等),并且始终获得"专注能带来成就感"的正向反馈,大脑中与持续注意相关的神经网络就会得到强化。所以,专注习惯的养成既需要个体自身的练习,也依赖于外部环境提供的"保护性空间"——减少不必要的干扰,鼓励深度投入。
4
数字时代的注意力碎片化
当代社会的注意力危机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环境的剧变。电子产品被设计出来并使用,媒体平台通过算法精准推送符合用户偏好的内容,就是为了争夺大家的注意力。在现实生活中,人们需要付出很多艰难努力才能获得工作上的成果,但在电子产品上获得信息的过程又过于丝滑。对比之下,人自然更加容易停下工作,分心去沉迷于这种"即刻满足"。
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令很多人不得不"多线程工作",例如边开会边回邮件,或是边写 PPT 边接工作电话等。这样看似提高了效率,实则是不停在不同任务之间切换,大脑需要更多资源去消除多项任务之间的互相干扰,更容易导致认知资源耗竭。最终,人的精力在这种不断的切换中消耗殆尽,注意力无法集中,造成"忙了很久却效率低下"的困境。

图库版权图片,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
还要特别说明的是,如果人长期处于高压力水平中,就可能导致慢性焦虑,影响专注力,并且让工作效率变得低下。
5
不是 ADHD,但也可能容易分心
需要特别澄清的是,容易分心并不等同于临床意义上的"注意缺陷多动障碍"(ADHD),ADHD 有着严格的诊断标准。
但研究发现,和多动症有关的基因在普通人中也广泛存在,并且也对应着注意缺陷或者多动的表现。注意力相关特征在人群中呈连续分布,大多数人的注意力稳定性处于中间状态,既不是病理性的 ADHD,也不是"绝对专注"的理想模式。
承认这种连续性具有重要意义:它提醒我们不必对偶尔的分心过度焦虑,但也需正视其对生活质量的潜在影响。通过科学的训练和环境调整,大多数人都能够提升注意力的可控性,在"自然倾向"与"现实需求"之间找到平衡点。
几个方法,提升专注力!
专注力并非一成不变的特质,它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和方法来提升。以下是一些简单易行且被证明有效的方法,可以试试看:
优化环境 + 主动减噪
最直接有效的是主动地减少环境中容易导致分心的因素。开始工作或学习前,将手机调至静音模式,或放到另一个房间;退出你电脑网页上的社交媒体。如果环境嘈杂,可以使用降噪耳机。通过这些方法为自己划定一个专注空间,有助于更快进入并且保持工作状态。
目标单一 + 归纳处理
尽量避免同时处理多项任务,尝试将类似的任务集中起来,在特定的时间段内统一处理。这种"单一任务"的模式,能让我们更持续地投入,减少因任务切换带来的注意力损耗。
良好的身体状态
专注力高度依赖于良好的生理状态。足够的睡眠十分必要,人越清醒越能长时间保持专注。同时尽量让自己在不渴、不饿、不疲劳的状态下工作或学习,并且保持坐姿端正,时常活动一下身体。

图库版权图片,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
及时的觉察和打断
一旦意识到自己有走神的念头或者行为,试着立刻把注意力拉回来。可以写一个提示标语贴在办公桌或者书桌上,提醒自己反复训练:从保持专注 10 分钟开始,逐渐延长到 15 分钟、20 分钟甚至更久。
正念练习
每天花 5 到 10 分钟进行正念呼吸练习:安静坐下,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,感受气息的进出。当发现思绪飘走时,温和地再次将注意力带回到呼吸上。这种练习不是在追求"完全不走神",而是在反复的"觉察 - 拉回"过程中,增强我们对注意力的掌控力,减少被杂念带跑的自动化反应。
参考文献
[ 1 ] 王丽 , 李寿欣 , 张倩 . 加工焦点性和任务负荷对不同认知方式大学生前瞻记忆的影响 [ J ] . 心理发展与教育 ,2016,32 ( 02 ) :149-157.DOI:10.16187/j.cnki.issn1001-4918.2016.02.03.
[ 2 ] 丹尼尔 · T. 威林厄姆 .《大脑想要这样学:高效学习的认知心理学方法》.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,2023
[ 3 ] 姚乃琳 .《大脑修复术》. 中信出版集团 ,2020
[ 4 ] 练宏 . 注意力分配——基于跨学科视角的理论述评 [ J ] . 社会学研究 ,2015,30 ( 04 ) :215-241+246.DOI:10.19934/j.cnki.shxyj.2015.04.010.
策划制作
作者丨窦媛媛 心理咨询师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
审核丨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、中国心理学会会员
策划丨张一诺
责编丨张一诺
审校丨徐来 张林林
相关推荐
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
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
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"转载"

点亮"推荐"
一起涨知识!
盛达优配-炒股配资代理-线上配资开户-正规合法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