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实话,最近看到新加坡《海峡时报》的一篇文章,还真有点感慨。那话说的,又糙又在理:“中国现在这实力摆在那儿,已经不用费劲巴拉地跟谁去解释啥了。”就这么一句话,像往平静的湖里扔了块大石头,涟漪一圈圈荡开。
搁以前,咱们可不是这样。从“世界工厂”的旧帽子,到对发展模式没完没了的盘问,中国好像总是在“答记者问”的状态里,生怕哪句话没说清,又招来一堆误解。但现在,风向好像真的变了。
一家一向以务实中立出名的东南亚主流媒体,用这么接地气的话点破了窗户纸:你强了,你说啥都是对的,甚至你啥也不说,也自有人帮你把故事讲圆了。这股子“无需证明”的底气,到底是从哪儿冒出来的?
其实早在2015年,新加坡那位知名的学者马布巴尼就在《海峡时报》上发问:“当中国成为第一会怎样”。他当时就敢预测,中国的经济块头会超过美国。现在回看,尤其是在特朗普重返白宫,全球格局风云再起的今天,这份预测显得愈发真实。
你看不见的牌桌变化
要说底气,最硬的还得是揣在兜里的真金白银。《海峡时报》也没跟你绕弯子,直接把2024年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成绩单摊开看。中国GDP首次摸到134万亿元,增速5%,这在全球几个大块头里,绝对是跑在最前面的那个。
更关键的是那个增量,掰指头算算,差不多等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吭哧吭哧干一年的总量。这哪是在盖房子,这简直是在搞“基建狂魔”的常规操作。报道里有个比喻挺有意思,说中国经济不像搭临时棚屋,更像新加坡建组屋,地基打得死死的,一层一层稳稳当当往上走。
这种感觉,放到产业上就更明显了。过去一提“中国制造”,脑子里蹦出来的不是袜子就是打火机。现在呢?你跟欧洲人聊聊新能源车,跟东南亚人谈谈清洁能源,看看他们那眼神,那才是新名片。
就说这新能源车,数据摆出来,确实有点“凡尔赛”。今年前三季度,出口了201万辆,涨了快一半。现在你到欧洲、东南亚街上溜达一圈,看到挂着中国牌子的车跑来跑去,当地人都见怪不怪了。
文章里提到一位新加坡本地经销商李先生的感受,他说以前客户进门,总要小心翼翼地问一句“这是中国车?质量行不行啊”,透着一股不信任。现在画风突变,很多人直接推门就问“比亚迪有现车吗?”,那种理所当然的态度,变化太大了。
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更夸张,去年中国电动车卖了超过1100万辆,比两年前全世界的总销量还多。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组装生产线,而是从上游矿产、中游电池到下游整车的一整条“龙脉”,别人学不来,也绕不开。
哥不混圈子好多年
如果说经济和科技是硬邦邦的肌肉,那在国际舞台上心态的变化,就更能看出一个人的成熟了。《海峡时报》敏锐地抓到了一个细节:今年9月在世贸组织的谈判里,中国主动提出,部分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,我们不要了。
这事儿放以前,简直不敢想。过去咱们总强调自己是发展中国家,需要一些政策倾斜和照顾。报道评论说,这就像一个成功的企业,artık不需要初创期的各种补贴了,因为实力本身就是最大的扶持。这种自信,是骨子里的。
外交部后来回应这事儿也说得很明白,在南南合作的框架里,该帮的兄弟一个都不会少,但我们承担的责任,也必须跟自身的发展水平相匹配。这话翻译过来就是:我长大了,有能力帮大家,但别想再拿老眼光看我。
俄罗斯俄中商会的会长基帕里索夫也观察到,中国在2024年粮食产量稳稳站上1.4万亿斤后,还在不遗余力地帮其他国家搞农业技术。他说,这种担当不是演出来的,是真有那个实力和胸怀。
不光是官方姿态,整个社会的心态也松弛下来了。以前网上要是有点风吹草动,特别是国外的质疑声,那肯定是一场场口水仗,大家非要争个面红耳赤。现在呢?更多人选择“哦,知道了”,然后默默甩出一张数据图。
报道里采访了一位在新加坡的中国留学生,他的感受很有代表性:“以前生怕别人误解,总想解释清楚。现在发现,身边好多外国同学都在用中国的APP,甚至开始学中文了,你还解释个啥?实力就是最好的介绍信。”
罗马真不是一天建成的
当然了,这股子底气不是刮大风吹来的,是实打实干出来的。回头看中国经济这一路,也是起起伏伏,尤其去年第四季度,消费、工业这些关键指标齐刷刷地往上走,画出一条漂亮的“微笑曲线”。
这背后,是一套组合拳打得又准又狠。去年3月,国家推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,一下子就撬动了超过万亿的市场。到了夏天,又给“两新”产业添柴加火。秋天之后,降准降息、地方化债,一揽子措施稳住了大盘。
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者陈永杰分析得挺到位,他说中国的宏观调控,从来都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视行为,而是总在为未来三五年的发展布局。这种长线思维,让经济的“腰”特别硬,不容易被闪到。
就拿红旗EH7这款车来说,去年3月一上市,定价就卡在二三十万这个竞争最激烈的区间。空间、性能、续航都给得足足的,特别是低温续航保持率,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一大截。去年11月,第一批车就从天津港发往欧洲了。
从更长的时间维度看,今天的这一切,更像是历史的必然。经济史学家李伯重教授研究中国几十年,他的观点是,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,要是能铆足了劲,几十年如一日地聚焦在发展这一条主线上,总能干出点名堂来。
结语
现在再看国际上的声音,确实变了。以前,他们热衷于拿着各种模型和指标来“预测”中国什么时候会崩溃。现在,风向变成了研究“中国到底是怎么做到的”。英国学者马丁·雅克有个词用得特别好,他说中国是“文明型国家”。
这种内部强大的整合能力和凝聚力,让发展有了一种持续的动力。就像他说的,中国的现代化是从发展中国家摸爬滚打出来的,所以它更懂得合作,更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,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指手画脚。
《海峡时报》在报道结尾写道:“亚洲的未来要看合作,而中国的角色已经从一个参与者,变成了一个引领者。”这话听着客气,但细品,全是基于事实的判断。当新能源车的销量、清洁能源的专利、稳定增长的经济数据,还有民众那份不卑不亢的平和心态都摆在桌面上时,确实,已经不需要再向世界刻意证明什么了。
实力,就是最好的名片。当这张名片足够厚重时,所有的解释都显得多余,所有的质疑也都会不攻自破。
盛达优配-炒股配资代理-线上配资开户-正规合法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